台风“桦加沙”过境后的第二天,阳江渔民戴先生站在造船厂的码头边,看着工人正为他的渔船更换损毁的甲板。9月24日,台风“桦加沙”在广东沿海登陆,给阳江、茂名、湛江等地的渔业和农业造成重创。戴先生的渔船在风暴中锚链断裂,船身撞击礁石后严重损毁,渔具几乎全部丢失,“光是修复渔船就要300多万元,这对我们小渔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。330万元贷款到账那天,我才敢相信能这么快重新出海。”戴先生说。在他身后的船坞里,几艘同样在台风中受损的渔船正同步进行维修——这背后,离不开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政策的支持。
在200多公里外的东莞,某动漫周边企业负责人正对着电脑核对第十五届全运会(以下简称“十五运会”)周边手办的生产订单。此前,作为“十五运会”的特许生产商,该企业负责人一直在为200万元的资金缺口发愁,“没有厂房等实物资产做抵押,银行贷款一直批不下来。”如今,这份焦虑已被东莞银行推出的“潮玩版权贷”成功化解。得益于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分行主动牵手当地版权局、市场监管局打造“焕新贷再贷款专项额度+潮玩版权贷+风险补偿”机制,将企业的轻资产转化为融资硬实力,银行打消了融资顾虑。“以前觉得版权是‘看不见摸不着’的东西,现在终于能变成‘真金白银’。”
据了解,针对动漫潮玩企业“轻资产、重版权”的特点和东莞作为“潮玩之都”的城市特色,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的指导下,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分行引领金融机构创新“潮玩版权贷”“IP进莞贷”等系列产品,并打造“焕新贷再贷款专项额度+潮玩版权贷+风险补偿”融资模式,为潮玩生产企业提供一系列融资支持,实现了“货币政策工具前端引导+金融产品创新中端适配+财政风险补偿后端兜底”的协同配合,突破制约中小型文创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,有效实现了版权价值和金融创新的融合。
从南海之滨的灾后重建,到制造业名城的产业升级,再贷款这一央行货币政策工具,正带动更多金融活水渗透到广东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中。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9月末,该行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达1405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加220亿元,带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向342万家市场主体投放涉农、小微贷款9798亿元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一个个鲜活的企业故事与产业转型图景。
灾后重建的“定心丸”:
资金“及时雨”紧急纾困
9月24日,台风“桦加沙”在广东沿海登陆。“灾情发生后,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,向珠海、中山、江门、阳江、茂名、湛江六地分行新增灾后重建支农支小再贷款专项额度。”《金融时报》记者了解到,中国人民银行阳江市分行迅速将2亿元额度拨付给当地三家法人银行,支持受灾主体恢复生产。阳江农商行在接到额度后,创新推出“再贷款资金+渔船抵押”模式,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戴先生330万元贷款的审批与发放。
“以往渔民贷款要等一周以上,这次从提交申请到资金到账,只用了两天。”阳江农商行有关业务负责人表示。
同样受益的还有养殖户陈先生。“一日之间,虾围被摧毁,虾苗死亡,阳江农商行的资金如同雪中送炭,帮助我们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复产、渡过难关。”陈先生感慨道。台风过后,阳江农商行客户经理主动联系陈先生了解受灾情况,提供109万元贷款用于支持灾后重建。目前,陈先生已使用50万元贷款用于虾围重建,后续补投新苗再根据需求使用剩余贷款额度。阳江农商行相关业务人员介绍说,这笔贷款利率比常规涉农贷款低了30个基点,既解决了渔民的资金难题,也减轻了他们的还款压力。
上述案例是再贷款资金为灾后重建按下“快进键”的一个缩影。在再贷款政策资金牵引带动下,阳江农商行设立了20亿元专项灾后重建信贷资金,阳春农商行设立了10亿元灾后重建复产专项信贷资金,支持受灾主体灾后重建和复工复产。截至2025年10月初,阳江已有超过500户受灾农户、渔民通过再贷款支持获得融资,总额超3.5亿元。
除了紧急驰援,支农支小再贷款日常也在持续发力。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创设“支农支小再贷款+省财政贴息”工作机制,通过再贷款资金激励金融机构向技术改造、科技研发等重点领域提供优惠利率贷款,同步指导金融机构协助符合贴息条件的企业积极申请省财政贴息,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、提升企业贷款意愿。截至目前,广东“支农支小再贷款+省财政贴息”模式已覆盖省内19个地市。
轻资产企业的“信用通行证”:
破解科创与文化产业融资痛点
如果说制造设备、机器人是工业制造的坚硬“臂膀”,那工业软件就是指挥它们的“大脑和神经”。为了在工业软件领域打开国产化的“小切口”,大捷智能科技(广东)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大捷智能”)正试图从“模具设计软件系统”领域突围。这家由季华实验室引入、获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”称号的科创企业,近期正面临订单增长与资金周转的矛盾——下游客户结算周期长达3至6个月,而研发投入与产能扩张又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。
“我们每个项目的前期投入都要大量资金,自有资金被大量占用。”公司有关业务负责人说。在关键时刻,“粤科融”专项额度激发了顺德农商行的主动服务热情,该行基于企业科研水平和行业前景等维度,以低于同类型企业平均利率50个基点的价格,为企业发放428万元免抵押贷款,支持企业维持日常运营、加大研发投入和产能提升,助推企业实现腾飞。
“粤科融”是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2024年创设的支农支小再贷款专项额度,专门用于支持科创企业,到今年9月,额度从初始的60亿元逐步增至200亿元。“在科技创新浪潮奔涌、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今天,众多轻资产、高成长的科创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。然而其核心资产多为知识产权、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,普遍面临‘抵押品缺乏’的传统融资瓶颈。”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有关业务负责人对《金融时报》记者解释,面对新兴产业这一共性难题,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积极运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、“粤科融”“焕新贷”等,推动银行机构强化“认股权+贷款”“科技人才贷”“创新积分贷”“知识产权贷”等新型信贷产品的供给,解决新兴产业融资难点、卡点,畅通新质生产力发展脉络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9月,“粤科融”已带动金融机构向全省1.2万家科创企业发放贷款超800亿元,平均每户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了1.5个百分点。
传统产业的“低碳加速器”:
支持企业加速绿色转型
在肇庆市某陶瓷有限公司的厂房里,传统燃煤窑炉已被天然气窑炉取代,余热回收装置正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转化为电能。“改造前,我们每吨陶瓷的能耗是96标准煤,现在降到了85标准煤。”公司负责人指着墙上的实时碳排放监测屏说。
这一转变的背后,是中国人民银行肇庆市分行创新推出的“支农支小再贷款+节能降碳项目贷”模式的有力支持。陶瓷产业是肇庆的支柱产业,但部分中小企业长期沿用高耗能设备,转型资金缺口大。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指导当地分行与发改部门联动,筛选出82家节能降碳项目企业,恒球陶瓷便是其中之一。
经华测认证、中春环保科技等第三方机构评估,该陶瓷企业被认定为转型企业后,德庆农商行依据《广东省陶瓷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实施指南》,为其量身定制贷款方案:发放200万元贷款,约定若企业后续达到阶段性碳排放目标,可享受5至10个基点的利率优惠。“这不仅帮我们解决了改造资金,更让我们有动力持续降碳。”公司相关负责人说。
截至2025年9月,广东通过再贷款政策支持低碳转型的企业已超500家,覆盖陶瓷、玻璃、水泥等多个高耗能行业,带动企业减排二氧化碳超2000万吨。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继续优化再贷款政策工具,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。
再贷款“贷”出炫彩生活
政策暖意汇入市场主体
台风过境,渔船搁浅;版权无形,融资受限;窑炉老旧,转型承压……为解决上述问题,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持续用好用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。深化“再贷款+”资金运用模式,从初始创设“粤科融”“粤贸贷”“焕新贷”“三个100亿”支农支小再贷款专项额度,到增额至“四个200亿”,增加对科创、消费、特色小微和外贸等重点领域货币政策支持。从浪涛汹涌的渔港到机器轰鸣的产业新城,再贷款正如一座无形的桥梁,将政策暖意汇入万千市场主体的脉搏。
“粤科融、粤贸贷、焕新贷、粤惠贷——广东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升级成‘RGB三原色’调色盘。”一位机构人士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。他对《金融时报》记者解释说,R(Research)是科创蓝、G(Green)是低碳绿、B(Brand)是版权金。再贷款政策的有力支持,让断裂的锚链得以接续,让“看不见”的创意获得定价,让高耗能的产线踏上绿色转型之路。
如需了解企业贷款,请点击阅读原文提交意向申请,或咨询下方二维码企业顾问微信。
免责声明:广东银税互动服务平台转载网络文章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(包含内容图片字体),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金融服务咨询:020-29176261
专属客户经理:18898544453 梁经理

往期精选
关注我们
企业税贷、发票贷,融资贷款服务请关注公众号:广东银税互动服务平台
